又地震了,是的,“又”——因为对四川人而言,十个指头都数不过来这是第几次有感地震了。6月17日夜间,正在准备入睡的时候,房体开始微微地摇晃起来,心里微震的同时,立刻以一个地震“过来人”的经验让自己淡定下来。大约十秒过去,摇晃停止,微博地震台网速报第一时间发布了宜宾地震简况,随即手机里的微信群便热闹起来。对于非震中的四川人而言,不过虚惊一场,在一阵短暂的议论后,便又陆陆续续进入梦乡,然而,我知道,对于震中区的人们而言,这又是一次不眠之夜。
说起地震,国人早已不再陌生,尤其对于四川人而言,地震不仅不陌生,似乎还有一种“习以为常”的感觉。由于四川独特的地理构造,除了位于盆地中央的成都平原外,从川北到川西,再到川南,多个地震带环绕着盆地分布。自2008年那场震恸全国的八级地震以来,四川进入了一个相对的地震活跃期,这十一年间,小震频发,中震多发,四川的地质天平仿佛失去了平衡,掌管大地的土地公爷爷返老还童般地爱闹腾起来。
亿万年的地壳运动塑造了四川险峻奇妙而又多姿多彩的地理景观:富饶美丽的成都平原、童话般的九寨之水、纯净圣洁的神女雪山、巍峨险峻的横断山脉,奔腾壮阔的大江大河,这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这是上天神来的画笔。上天不仅造就了四川绚丽多姿的山川河流,也塑造了四川人自成一格而又丰富多样的民风与性格。当岁月平静时,他们劳作生息,知足常乐;当灾难来临时,他们坚韧乐观,万众一心,共渡难关;当不安的情绪蔓延时,他们用诙谐幽默的“段子”将谣言与恐慌轻松化解。
在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记忆的闸门便缓缓地打开了,脑海中关于地震的思绪向时间的上流回溯,回到了2008年。那是风和日丽的五月的一天,八级强震突如其来,以排山倒海之势,震塌了山川大地,震碎了安宁的家园,那一次,毫无防备,措手不及,那一次,受灾区悲痛深重,非灾区心有余悸。而后,四川的地震因子仿佛被唤醒了一般,除了龙门山断裂带的大小余震,环盆地的其它区域,如雅安、九寨沟、西昌、宜宾等地,五级以上地震每隔一两年便“粉墨登场”一次,相互较劲似的“你方唱罢我登场”。
地震这些年,我们亲眼目睹了生命的脆弱,但也见证了生命的坚韧与顽强;地震的频发,让我们亲历自然力量的强大与残酷,但也更深刻地感受到人世间的温暖与关怀;不可预测的地震,让我们少了一些浮躁与功利心,而多了一份对人生的淡定,对生活的从容。谁都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所以,我们选择活在当下,既不为昨日的失去而惋惜和忧伤,也不为明日的未知而烦恼和焦虑。活在当下,不是“今朝有酒今朝醉”,而是带着过去的记忆和伤痕,带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实实在在地过好每一天,对爱人家人亲朋付以真情,对工作学习付之热情,以积极乐观的姿态创造属于自己的静好岁月。
地震这些年,在四川各地,关于地震的各项应急预案已趋完善,各处应急避难(避险)场所和措施都已建立,各种宣传、教育、演练都在持续深入地进行,而四川省关于地震的研究更是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在本次宜宾地震中,由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研发的地震预警系统便提前数十秒以社区广播、电视弹窗、手机警报等多种方式向四川各地发布了预警信息,使地震辐射区民众得以合理避险。这项技术的成功研发与应用使我国成为继日本、墨西哥之后,第三个具有地震预警技术能力的国家。地震的经验告诉我们:地震虽不可预测,但也并不可怕,预警和预案能有效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不可怕,无知、谣言和恐慌才最可怕。
地震这些年,曾经是地震重灾区的地方早已旧貌换了新颜。汶川、北川新县城在全国各地同胞的大力援建之下拔地而起,涅槃重生。震中映秀镇已打造成以地震纪念遗址为主,风景观光为辅的特色旅游小镇。伤痛已远去,家园已新生,岁月正安好。
就在宜宾长宁6级地震后的第五天,宜宾珙县又发生5.4级地震,而未来,地震还会来。所幸的是,我们对地震的研究一直在持续,防灾减灾的能力正稳步提升,人们对地震的关注和抗震意识逐步增强,加上越来越完善的预警和预案,地震纵然是一只凶猛的巨兽,那也是一只被困在笼子里的巨兽,无从惧怕,不必恐慌。我的家乡四川依然美丽着,多姿多情的山水一如既往地欢迎着八方的来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