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是1998年,我看到中央电视台组织的一场讨论,参加者有高校教授和中外名企负责人,讨论的题目是企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有的说需要德才兼备,有的说要富于开拓、敢于冒风险,还有各种说法,一时争论不下。后来美国某跨国公司亚洲区的负责人发言,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观点,他们公司选用人才的标准是是否具备团队精神。他说现在的科学技术已经发展到这样一个高度,任何有价值的发明创造都是集体协作的结果,我们无法区分谁在其中起了多大作用,也没有必要去区分。我觉得这是非常正确的说法,无论多么优秀的人才,如果不具备团队精神,他所做的一切工作都不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则影响自己的成长,大则影响团队的发展。
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从学校到工作岗位,一直受到党的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精神的教育,这大概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特点。我从1962年到西南院起就一直担任专题组副组长、组长,积累了一些团队建设和专业建设的经验,在这里和大家分享。
我们每进行一个新项目,一般首先是查资料、看资料,然后是小组讨论,确定工作方案和工作计划。小组会是全体组员都参加,包括分析人员和工人,一般是我先发言,说明技术方案和工作内容,然后大家补充,使工作具体化。我特别注意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如果这些意见和看法被采用,将使我们的计划更加合理,即使未被采用也会因讨论使大家的认识更进一步。更多的情况是通过讨论打开了思路,从而得出了更好的方案。小组中有两三个工人,他们发言少一些,我努力使他们感到在技术讨论中是完全平等的,鼓励他们发言,问他们懂了没有,只要他们提出问题都认真给他们讲解,有时甚至从基本的物理原理讲起,有时这种讲解是其他技术骨干做的。大家都不认为这是浪费时间,而且对讲解人也是有收获的,使思路更清晰,有时在讲解过程中还能发现没有想到的新问题,工人们提出的建议也有被采纳的。讨论完,大家思想一致了,就安排具体工作。一般情况是把工作分解成几个小课题,两三个人一组同时进行。我们的工人们因经过充分讨论,对工作要求了解得很清楚,有时让他们独立承担一项工作,都能完成得很好。
通常情况下,各个分组都能按计划完成工作,但是科研是探索未知的事物,也常常出现未预料到的情况。有时组员根据具体情况改变了原定的方案,我对他们的修改一般是满意的,当与我想法不一致的时候,我也不会去干涉他们,我就希望他们感到无拘无束,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工作,即使走点弯路也非坏事,可以从中得到经验,我最珍惜的是团队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当他们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我就和他们一起讨论,一起做实验,直到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化工组的技术报告都是分头写的,质量都很高,因为大家都动了脑筋。
进入21世纪,我们院也有一些优秀的团队合作的例子,我想最典型的是20万吨醋酸工艺包的设计。当时我们仅有70年代的研究基础,虽然工作做得比较全面,但仅限于小试、模试和基础数据测定等工作,也做过中试设计,但因种种原因主体部分并未开车。凭这些来做20万吨工艺包设计,困难是太大了,而且我们的设计人员也缺乏超大规模化工装置的设计经验,但是我们却依靠自己的团队克服了所有困难。有明确分工的同时,遇到疑难问题都是大家一起反复讨论,直至得到满意的解决方案。
现在我看到院里有些小组,每个成员都生气蓬勃,非常活跃,工作进展迅速,一些年轻人在其中迅速成长,这就是团队精神的作用与体现,而有些还有差距的小组,也应当加强队伍建设,迎头赶上。院里也应当常年倡导团队精神,把团队建设提到战略任务的高度来抓。有一首老歌叫《团结就是力量》,虽然是革命时代的歌曲,但在今天,依然有其鼓舞人心的力量。